资本市场拥有强大的力量,因而总是对经营者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大家看到精英白领人士云集于资本市场,谈吐优雅,花钱如流水;大家也可以看到,有些企业上市之后,筹集资金动辄数亿,企业一下子变得腰缠万贯,对比自己的市场苦斗,当然不免令人眼馋。这些现象都是真的,但犹如每一个女人一样,风情万种是一面,但总还是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存在。如果你对这一面知之不多,最好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好,否则必将悔之晚矣。
在很多人眼里,资本市场是个先知先觉的神仙之地,其实不然,这是个俗得不能再俗的地方。资本市场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聚财,大家都把钱放进来;另一个是代客理财,替大家花钱,这就是资本市场。在这样的资本市场中,有一个因素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经营理念,无论是聚财也罢,理财也罢,虽有高人存在,但大家始终还是会为某种共同的经营理念,所推动的,所左右。有的时候,这个经营理念是正确的,那还算不错;但有时候,偏偏是错误的,但大家照样也会跟着潮流走。表面上看,资本市场上潮起潮落,但其实真正扮演推手的,就是这些共识性的经营理念。
记得90年代末期,全球兴起网站热,哪个时候只看点击率,资本市场中无数的高手,尽心竭力不干别的,就是为了证明点击率可以说明一切,这就是一种市场理念,一种市场共识。在它的推动下,无数的网站上市成功,那些已经上市的企业看着也眼红,要增发,要圈钱,于是无论自己原来是搞什么行业的,都纷纷宣称自己已经成了高科技公司了。高潮的时候,中国资本市场市场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在一夜之间,宣称自己已经“成功变身”或是“即将成功地”变成高科技公司了。而实际上呢?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无非是仅仅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个企业网站而已。
悲观者说,历史的悲剧,在不断的重演。这句带有深刻舞台意味的话用在其它的地方未必正确,但用在资本市场却是真理。郎咸平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曾经评论过股票市场的历史,他说,从16世纪开始,当时欧洲各国政府,为了掠夺殖民地,利用东印度公司不停的打仗,打得民穷财尽不得已只有发行战争债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债券。但问题出来了,战争债券到期就得还钱,但如果还不起怎么办呢?那只有“打白条”了。这些还不了款的“白条”摞成一堆的存量的英文叫作“stock”。也就是说,政府利用国有企业掠夺财富,而还不起的债务就叫做“白条”,但这些“白条”到最后还是要还嘛,那怎么还呢?当时就有几个聪明的人说,要还掉“白条”就得搞个“市场”来骗。市场叫做market,所以就搞了一个stockmarket——“白条市场”,我们翻译成“股票市场”。如果你要搞个市场来骗,就不能搞个脏脏乱乱的菜市场,不好看嘛。那要怎么骗呢,就要搞得富丽堂皇——大理石的地板,大理石的柱子,宏伟之极,就像今天的上交所和深交所一样。
当时的资本市场中的聪明人是这样想的,“白条”现在千万不能卖,因为它没价值,但白条的价值是可以创造的,取决于未来的现金流。但这个未来的现金流用什么做担保呢?可以用“东印度公司”未来掠夺的金银财宝来做担保。这一切听起来如此荒谬,但却又如此真实。1720年前后发生的三次大股票大崩盘,包括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英国的“南海泡沫”,也证实了人们一旦变得疯狂之后,所可能导致的后果。
资本市场的确是没什么值得人们如此景仰的,从过去到现在,它并未产生实质意义的改变。即使我们不看其它的原因,只是因为它的疯狂,理性的企业经营者也应该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而没有必要跟随疯狂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