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袁钢明和夏业良认为,今年CPI理想目标是增长6.5%
2008-07-22

上周本报记者对房地产、电力、中小、外贸等四种类型企业调查,披露了他们的生存现状及困难。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国内经济是否能保持平稳增长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今日起推出宏调攻坚之求解篇,邀请国内内知名经济学家为这些企业走出困境支招,并对相关政策的走向进行解读和研判。

今年年初两会的报告上,提出了CPI年增长为4.8%的目标,但随着一季度、二季度通胀持续在8%左右的高位,实现这一目标看来比较困难。然而,令业内更为关注的是,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下,GDP增长已经出现急刹车的苗头。经济下滑风险,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新的忧虑。部分学者中,有关放松紧缩政策、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呼声亦再度抬头。

在中国一国努力难以改变全球通胀的总体趋势下,适度放松通胀的目标或许是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双赢选择。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和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夏业良。

CPI理想目标是6.5%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最近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6月份的物价上涨指数和GDP增长速度,CPI指标按照预定目标实现了回落,6月份CPI增长为7.1%,但第二季度GDP增长为10.1%,GDP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你怎么看?

夏业良:前两个季度GDP增长出现一定的下降,以此推算,第三季度仍将在9%以上。我认为,经济增长只要在6%以上,对我国都是有利的。以前有提出年GDP增长为8%的目标,但我认为8%的增长速度还不足以抵御风险,9%以上是比较合适的。CPI方面,理想的目标是6.5%,不能超过7.1%,超过这个数据就会有压力。

袁钢明:年初提出的这个目标是根据2007年全年的平均值来制订的。今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不大。其实早在去年年度,CPI上涨就已经达到了6.8%了,接着1月份又继续攀升至7.1%,因此我判断当初提出的2008年CPI控制在4.8%,经济增长为8%的水平,更多是名义上的。我判断政府的实际目标是CPI控制在6.5%,经济增长为10%.

现在物价是恢复性上涨

南都:你认为现在的调控政策是否使用恰当,因为在经济学界最近也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信贷控制过严,特别是最近GDP增长和出口放缓,似乎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你认为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现在谁更紧迫?

夏业良:我们要习惯一个更高一点的物价指数,特别是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也更高一些。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过程来看,高增长一般伴随高通胀。前些年,我们的经济在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只有3%左右,这种情况不会再有了。现在物价上涨的幅度快了点,我认为这才是恢复正常。

袁钢明:在低通货膨胀和高增长的情况下,特别是投资还没有饱和,收入还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高增长不会导致需求过热,这个时候GDP和CPI之间就没什么矛盾。但是中国经过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后,现在居民的收入已经明显提高。这个时候保持GDP较快增长,需求就会上来,物价指数很难控制在以前的低水平,两者的矛盾就出来了。

陈功的闲言碎语:

我当然明白两位学者是在谈论“理想的CPI”,但我还是想不客气的说,凡是认为CPI可以控制在什么程度的,都是学术骗子!同意我观点的人,请举手!

 

 
 
Copyright (C) 陈功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ICP:京ICP备11028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