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丹青和姜文突然想起了“公知”
2021-01-09

姜文与陈丹青有关木心的论战,绝对是偶然看见的,实际也并无细看,因为根本不关心。

两个人的谁是谁非对有些人很重要,但对我不重要,因为我是从两个层面来看的。第一是时代,木心是一个时代的影子,姜文和陈丹青自以为“是”,但其实都不是,争来争去,回避了时代,时代那是要进去蹲监狱才能了解的境界,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所以这种争执实际就充满了孩子气的情绪,终究还是摆脱不掉巨婴的影子。第二是格调,姜文的写诗暗讽,无非心里容不下别人,这本是文人常见的内心世界,无他。陈丹青要说捧人,捧的毕竟是别人,也是无他,如果非要比起来,格调上陈丹青似乎略高一筹。

陈丹青这个人说起来,很多人不喜欢,因为他是“公知”。

所谓“公知”者,其实就是公共知识分子。那么究竟什么人才配得上“公知”的称谓呢?我想,真“公知”客观说起来,起码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是要真正关心公众利益,说的是大家的事情;第二是有知识、有能力关心公众利益,本人要有影响力。在历史上,中国这样的人有不少,毛泽东、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都是这样的人,但胡适、傅斯年、郭沫若、李敖、张道藩、余英时,甚至胡兰成等人也是,他们无非是观点不同,分属不同的阵营,但都关心公众利益,也都有那个能力去关心。

如果非要找出点理由,按照阵营去划分呢?我觉的那样也不大好,因为认真一想,这样无法突出文人最看重的“伟大”,只有对比,才能显得出“伟大”,“伟大”是最要紧的事情,其他都是次要的。不是一类人,怎么比较?那样做毕竟不科学,容易闹出笑话,还怎么“伟大”?所以还是承认都是“公知”比较好,只是分属不同的阵营。

那么对比过去,现在“公知”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那个阵营的“公知”人数更多,说实话,我是真不知道。

有的人,很关心公众利益,但没有知识和能力,所以经常乱讲话,反正讲了也没人听见,有了互联网也是一样,只能在“知乎”上蹭热度;有的人,有知识,也有能力,但并不关心公众利益,讲了也是白讲,等于什么没说。要说现在都是“公知”吧,骂街的人远远多过出主意的人;要说都不是“公知”吧,真搞出学问名堂的也没见几个人,所以现在也搞不清楚“公知”究竟多了,还是少了,只知道“公知”成了热词儿。

或许,现在是一个精神和身体分家的时代,这种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性格是这个时代最格格不入的东西。说了这么多可说可不说的话,其实就是一句话,最好还是别骂“公知”了,再骂就把马列老祖宗们都骂进去了,看陈丹青不顺眼,直接怼他就好,但别再骂“公知”了。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样才有希望。

 

 
 
Copyright (C) 陈功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ICP:京ICP备11028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