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工产业牛逼到什么程度?
2022-04-14

随着乌克兰战争的进行,很多人将目光集中到世界先进国家的非先进武器,如星光导弹打爆了俄罗斯的卡52直升机,毒刺防空导弹三天两头击落俄罗斯战机,还有什么土耳其的TB2 无人机,不断有视频显示,让俄罗斯坦克变成了燃烧的大火球,等等。注意这些事情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角色,乌克兰的Stugna反坦克导弹,这才是乌克兰军队最常用的反坦克武器,可能也是击毁俄军装甲车辆最多的导弹。而海王星反舰导弹,刚刚研制成功,乌军直接就拿出来上战场了,而且一上去就是20枚。

乌克兰的军工产业实际是被低估了。

大战开打之前,乌克兰整体国防军工生产体系,实际已经鸭子划水进行了分散转移,他们按照供应链体系进行了完整的保存。面对俄罗斯这样的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乌克兰能以悬殊比例打持久战,除了人民坚决抵抗的意志、武器与情报上的后援、善用环境地形,架构战略纵深等三个必要条件之外,第四个关键条件迄今很少有人提及,但那却是乌军能打持久战的充分必要条件:乌克兰国内自己的国防产业军工体系,能在战时被有效动员!

实际上,早在苏联尚未解体之前,乌克兰的国防工业就已经是苏联军工产业的主要支柱,主要的核心。当年的苏联帝国30%以上的军火生产就来自乌克兰,苏联在长期全球冷战的军备竞赛之下,40%的军事科技发展是来自乌克兰的科研机构。大部分苏联的远程战略洲际导弹,都是乌克兰的第四大城市第聂伯罗市的尤兹马什工厂生产的。其实,不仅仅中国借由乌克兰取得了航空母舰的技术,俄罗斯的航母和许多战舰也都是乌克兰生产的。

1991年,乌克兰独立建国后,据统计当时乌克兰拥有1840个军工企业和军备科研机构,军工产业的总就业人口高达270万人之多。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常常可在视频资料看到,白发苍苍的农民、工人,用拖拉机拖着俄军遗留的装甲车辆满街跑,甚至还懂得修复和改造,这那里是什么一般修车厂的工人和耕地的农民,那都是传说,那都是乌克兰社会里面,长年积累下来的军工技术有生力量,只是退休之后借着战争的机会偶尔露一手而已。

根据不完全统计,乌克兰从1992到1996建国的前五年期间,乌克兰有113家军民两用的军事装备公司,即便是在那时,这些公司也是全球冲突的地下军火库,世界各地到处可见乌克兰制造的军事装备。为了改变这种乱象,乌克兰政府还在1996年通过法律,将武器出口收归国有,成立了一家大型国营企业,作为武器装备出口的单一窗口,规范化了军工产业的出口管制体系。

实际直到2014年之前,乌克兰的国防军工体系仍然是出口导向型的,它在2012年甚至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武器出口大国。实际全球使用苏式武器的国家,无一不依赖乌克兰的各项关键零件来确保装备系统的完善。乌克兰仅仅是军品保养、维护与翻新(MRO)的业务,就让军工产业持续保持每年近60%的增长率。此外,包括俄罗斯在内,各国实际都是高度依赖乌克兰的军工产业链。乌克兰在2012年的最高峰时期,曾创下1170亿格里夫纳的巨大规模,其中有90%是出口给俄罗斯,作为装备的储备。

2014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乌克兰终于看清楚了国家生存的最大威胁竟然是一带相连的俄罗斯,过去生产输送的各式军备零件,竟然成了帮助俄国入侵攻打自己的帮凶。由此开始,乌克兰把整个国防产业的重心开始调整为内需化导向。

这次的乌克兰战争,乌军竟然顶住了俄军的突然进攻,甚至还能反攻,让世界吃惊不小。其实这是由于军工企业包括军民融合企业的技术人才储备雄厚,能够快速修复大量缴获的俄军装备,转给乌军使用,这才是乌军能够打上持久战的关键原因之一。

事实上,乌克兰军队一点都不弱。根据GFP的2022全球军事战斗力排名(2022Military Strength Ranking),乌克兰军队名列全球第22名,战斗力的排名比越南、朝鲜高得多,能取得今天的战绩,并非偶然。

 

 
 
Copyright (C) 陈功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ICP:京ICP备110284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