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按现在我国汽车发展速度,估计到2005年,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将从去年的400多万辆猛增到1000万辆以上。而有关专家预计,届时国内汽车市场的总需求量不过400万-500万辆。需求与将要形成的产能相比,差距最少在一倍以上,还不包括2005年配额取消后“长驱直入”的进口车。这表明,几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将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据了解,目前进行汽车投资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投资。目前,中国的汽车厂95%以上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其建设资金多为地方政府部门从不同渠道筹集,不能否认,绝大部分是纳税人的钱。二是股民的钱。汽车企业在中国绝大部分都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基本上都已上市,其可以通过上市、增发、配股等多种手段从股市上“圈钱”进行再投入。三是民营企业的钱。这部分应该是象征性的极少数,像吉利汽车这样的屈指可数,即使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最近也在寻找上市的途径,以摆脱干汽车的风险。从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投资渠道可以看出,如果这些汽车能力都释放出来,汽车严重供大于求,那么届时买单的不是国家,就是股民。惟有那些跨国汽车公司投资中国汽车业,包赚不赔。原因是外资企业不仅可以在没有实现零部件100%“中国造”之前,向企业卖大量的进口汽车零部件,而且可以卖技术和设备。安邦的分析师警告,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激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如何面对竞争,是需要开展投资各方必须预先就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否则必然出现悔之晚矣的感叹。